首页 > 中国高端品牌网 > 工具 > 内容页

主动迎变 携手向未来——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观察

2023-08-03 06:16:3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今世界,大学之间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7月30日,纽约大学名誉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在北京参加世界大学校长论坛时发出呼吁。

本次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主办,以“时代变革与大学使命”为主题,共有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嘉宾现场参会,65位世界高水平大学负责人作报告。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看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和“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与高等教育未来”等五大议题,大学校长们共同探讨时代变革的新趋势,总结交流办学治校的新经验,肩负起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携手应对人类发展的问题与挑战,将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和重要意义。


【资料图】

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相遇,挑战刚刚开始

在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新技术蓬勃发展并日益渗透教育领域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是与会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伦敦大学学院校长迈克尔·斯宾塞表示,当前关于是否该接受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在欧洲教育界尚有争议。有些学者甚至认为,鉴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不可监管性,教育领域不应当为其留有立足之地。

“人工智能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它也会给全球带来共同的机会。”迈克尔·斯宾塞不赞成简单粗暴地禁止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使用。在他看来,作为世界教育行业或科技行业的领导者,大学应尽可能研发出能够进一步有效辅助教育各领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学对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反馈,就是如何在规则之内发挥它最大的能量。”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影响高等教育的最大变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认为,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入教育领域,实现教育从工业化向智能化、由标准式向创新式发展,将引发教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

在张军看来,智慧时代的生产关系,是以人为中心,机(教育大模型)、物(新知识)、穹(元宇宙学习空间)协同形成的生产关系。“在这样一个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再平衡,是智慧社会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

“现在,仅仅是个开始。”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关于正视新技术革命,尤其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观点,凝聚了大多数与会者的共识:“如果认识不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学可能就在历史进程之中起不到引领作用,甚至会拖历史进展的后腿。”

主动应变、敢于担当,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每一次变革都意味着要以新的维度和理念重新审视教育发展路径。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大学该如何作选择?

“大学是已知与未知,历史与未来交汇之地。”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看来,在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深度连接与融合的背景下,大学需要坚守追求卓越、培养人才的传统使命,更需要发挥不断探索、开放创新的开拓精神。换句话说,就是统筹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守正,是牢牢把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创新,是把握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在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融通新型技术,使教育变革和科技进步相得益彰。”龚旗煌解释道。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所大学、欧洲曾经的科学与文化中心,海德堡大学近年来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高等教育的“未来素养”为使命,充分彰显古老与未来之间的张力,以应对未来社会不确定性的挑战。该校副校长安雅·曾兹指出,未来素养对应的是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去想象另一个未来是什么样的,这样有助于打破传统思维,探索新的可能性,找到新的方案来解决复杂的问题。由此,可以减少脆弱性,提高遇到挫折的复原力。”

在安雅·曾兹看来,贯穿“未来素养”对于大学和社会最大的益处是——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基于信息的主动的个人”。“新一代年轻人需要能够预测变化,进而主动地应对,努力实现更加平等、可持续的未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从“教育的基本问题”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切入,来回应时代变革下的大学使命,提出清华大学所坚持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统一。

“过去,我们更重视通专结合的教育。现在,我们更强调学生要具有全球视野,承担非功利性的责任。”王希勤提出,“非功利性的责任”包括三个“超越”,一是超越当下的责任,即体现文化共同体意识;二是超越本地本国的责任,即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三是超越人类自身的生命责任,即体现人和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

携手解决全球性复杂问题,共创美好未来

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危机、地缘政治……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与会者一致认为,上述挑战远非单一国家所能解决。为此,学术界应当打造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应对新的全球挑战。

“不同国家、不同大学、不同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是解决全球性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认为,各国大学应当通过沟通交流找到合适的支点,使用合理的杠杆通过合作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的人才,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高松指出,各国大学之间主要可以通过两大杠杆撬动发展:一是加强科研合作与交流,尤其是跨学科合作;二是以国际化的方式共同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学生流动的全球化与日益全球化的科学相结合,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大学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新的地缘政治角色。”在渥太华大学校长雅克·弗雷蒙看来,科学的进步是通过信息和科学数据的公开交换来实现的,全球化的大学必须共同促进全球科学家、实验室和研究团队加强合作。

“当然,我们必须尊重各国的规则和做法,例如在信息共享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国家的关切不应该被当作幌子,来限制知识、学生和研究人员的流动。”雅克·弗雷蒙说。

“高校科学研究带来的解决方案,应当在更高层面得到执行。”与我国近年来提出的“有组织科研”具有内在一致性,马来亚大学校长哈姆迪·舒克尔非常关注加强高校研究之间的协同性。他认为,应当建立地区间、国与国间的联盟来加强科研协同,并以研究成果影响政策的制定。

“学术合作伙伴关系必须超越地缘政治的冲突和界限。我们都有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哈姆迪·舒克尔指出。

论坛闭幕环节,王希勤发布《北京倡议》,号召各国大学畅通大学师生国际流动、推动科学研究开放合作、提升大学精神文化品质、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全球高等教育共同体。

“合作是历史潮流,共赢是人心所向。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世界各国大学校长的交往沟通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让我们相互理解、团结协作、合作共赢!”杜玉波表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成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凝聚力最强、影响力最广的全国性学术社团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愿同世界各国大学并肩前行,顺应时代变革,勇担职责使命,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本报记者 张滢 徐倩)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