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高端品牌网 > 工具 > 内容页

更换“马甲”谋求上市,京东科技难逃成色不足的质疑

2023-08-15 06:48:56 来源:商业新知网

古语有云:枪打出头鸟。在过去乱象丛生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率先受到监管部门注意、甚至因此遭遇灭顶之灾的,往往是头部平台。从一些同步P2P平台相继暴雷,到蚂蚁集团上市搁浅,无不在印证着这样的真理。尤其是在近年国家反垄断的鲜明旗帜之下,各种监管打击也是名正言顺。在监管重压之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更是无处藏身。

不过,前身为京东金融,后来更名为京东数科,随后又与京东云、AI两大技术板块整合的京东科技,似乎并不甘心。甚至欲借助二级资本市场,打破这种魔咒。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京东旗下企业京东科技即将再度向科创板发起冲击。

对比之下,此前上市搁浅的蚂蚁集团,也传出暂时仍无法上市的消息。这也意味着,按照三年前公司首次冲击资本市场2000亿的估值,京东科技或将成为科创板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金融科技IPO。只是,屡换马甲的京东科技,却频繁被指旗下贷款、白条金条等业务涉嫌泄露用户数据、暴力催收、金融诈骗等,从而让其再次冲击IPO谋求上市,蒙上了一层阴影。


(资料图)

金融业务未能免俗,已成诈骗重灾区

众所周知,过去几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可谓野蛮生长、乱象丛生。甚至各种与之有关的社会恶性事件、“诈骗”、“网贷”、“套路贷”、“暴力催收”等关键词,都会令人谈之色变。

令人唏嘘的是,作为背靠国内头部电商平台京东的金融科技企业,京东科技在这方面似乎并未与过去互联网金融企业频繁违规、在消费者认知中的“网贷”等不良印象划清界限,甚至在涉嫌电信诈骗频发等方面,也未能免俗,正在成为消费者投诉吐槽的重灾区。

例如,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冒充“京东白条”客服类型诈骗高发,不少人成为受害者。例如,扬子晚报网报道称,8月7日,镇江王女士就遭遇“京东白条”电信诈骗套路,对方假冒“京东白条”客服逐步引导,哄骗当事人转账,所幸当事人及时醒悟,到派出所咨询,民警成功制止。

值得一提的是,王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据媒体信息不完全统计,今年6月以来,江西上饶、福建厦门、安徽定远、四川成都、重庆、湖北武汉、宁夏银川等数地,冒充“京东白条”客服的诈骗案件高发,涉及金额少则十几万,多达上百万。

更令人震惊的是,温州反诈中心还在6月中旬发出紧急预警,当地3天连发13起京东金融客服诈骗案,平均案损金额20万元。而且,被骗人群中不乏大爷大妈,还有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

抛开这些令人深恶痛绝的诈骗集团,我们来看京东金融在这些犯罪事实之中,应该如何担责。作为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背后京东的品牌信任度,显然是一般企业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其京东白条等产品的用户数据,却被骗子集团一手掌握,甚至以“京东”之名,实施精准诈骗,手段何其高超?而当用户发现真相之后,又将是何等的失望?

很显然,京东科技对于这些诈骗乱象,并非没有防范,只是可能并不奏效,可以推测的是,其金融风控系统或许存在“漏洞”,所以诈骗分子才会“有机可乘”、甚至能够一再得手、逍遥法外。因此,当京东科技穿上了科技的“外衣”,原本是想给人们心目中“万恶”的网贷正名。

不过,事实却刚好相反,京东科技也让人们看到了,在华丽的科技外衣之下,也有着“藏污纳垢”的灰色地带,甚至与普通游走在违法违规边缘的中小型网贷公司一样,都有着不堪的一面。

坏账风险犹存,暴力催收何时休?

作为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京东科技的风险或许不只是来自政策监管层面,还有来自用户端的逾期还款、甚至因为不还款而带来一定规模的坏账、烂账。

与此同时,与放贷行业同时存在的还有被频繁曝光的催收产业,该产业甚至自诞生之时开始,就处于灰色地带,尤其是暴力催收,更是被贴上了“违法违规、信息泄露”的标签。

据观察,自今年3月以来,用户匿名在第三方消费平台投诉京东白条存在恶意催收的情况,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投诉自己遭到京东金融催收、收到骚扰电话的案例更是不计其数。从黑猫投诉平台的搜索数据来看,京东金融作为京东科技的前身,投诉量居然近5万条。其中大量关于京东金融涉嫌违规催收、用户及其家人信息被泄露等方面的投诉。

用户密集投诉的原因显而易见,一方面可能意味着,京东科技所谓的“AI金融”、“科技金融”等概念,并没有有效防止用户“不还款”、“逾期还款”的问题,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其无法只是通过科技手段,就能精准获得用户的征信信息、预测其未来的还贷能力等。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为了提升其金融板块的业绩水平,贷款放款门槛过低,前期资料审核把关不严,或者存在系统“漏洞”,因此只能通过事后催收、甚至恶意催收软磨硬泡来实施补救。

另一方面,P2P行业整顿,国家监管越来越完善,但是京东科技却似乎“无动于衷”,因此乱象依旧。要知道,国家银保监会早有相关管理规范,要求金融机构规范催收行为,恶意催收不仅违规,而且违法。

据了解,2022年,银保监会出台《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设定不得采取的催收方式,进一步规范银行保险机构催收行为,维护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合法权益。

更值得注意的是,京东科技在暴力催收以外,还存在“校园贷”现象,甚至各种遗留问题已延续至今,相关的诈骗的问题更有愈演愈烈之势。据媒体报道,此前有用户投诉,大学期间受京东金融客户经理诱导,多次在京东金条进行借款,借款的金额累计达到94100元,要求京东金融退息……虽然以上投诉信息真实性有待进一步核实,但如果属实,京东科技恐怕难逃监管追责。

更有甚者,之前冒充京东客服的诈骗集团,也将黑手伸向了校园里的大学生。这类不法分子,甚至以“取消校园贷”为由,借机实施诈骗。

实际上,近年因为疫情对于国内经济、个人就业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大学生无奈走上了“网贷”的道路。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违约逾期这件事,大多数网贷的用户,并非主观故意拖欠、甚至赖账不还,只不过确实是因为经济困难,而“还不起、还不上”。因此,暴力催收产业也随之而来。而因此产生的跳楼、烧炭自杀等社会恶性事件,也层出不穷。

总而言之,京东科技的暴力催收,有意无意地堵死了用户与平台协商还贷的口子,更丢掉了用户的信任,甚至在互联网圈留下了资本“吸血鬼”的骂名。而在劣迹斑斑的发展轨迹之下,因此也有不少投资者表示,京东科技欲在未来冲击上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何枝可依?

金融数科的外衣下,或成色不足

据了解,整合京东云、AI两大技术板块后的京东科技,虽然一直打着数字科技的旗号,其主要收入依然来源于贷款。从此前的京东数科招股书可以看出其营收构成,金融机构(toF)、商户与企业(toB)这两类贡献了主要的收入。金融属性非常明显的拳头产品京东支付、京东白条、金条等业务依然是京东科技营收的基本盘。

过去两年,科技金融行业的大地震,令人记忆犹新。先是官媒下场痛批互联网金融机构鼓励超前消费的行为,后是蚂蚁集团上市计划突然被叫停。京东金融同样没有独善其身,频繁因为争议性广告被媒体和网友吐槽声讨,而京东数科的命运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

据此前招股书公开的数据,京东科技管理的贷款余额约2千亿+左右,其中2019-2020京东金条的促成贷款规模约为2555亿元、4589亿元、5200亿元。从营收结构来看,金条、白条的营收占比曾经一度超过四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京东科技虽然穿着数字科技的外衣,却却有些名不副实,至今依然在干着“放贷款、吃利息”的事情。而且,也正是因为其“放贷”的基因仍在,金融属性难除,因此在谋求上市这条道路上,也是一波三折。

而且,随着其上市屡次搁浅,估值也在大幅缩水。例如,2021年2月再次冲击IPO时,估值即缩水35%。此后,京东科技又官宣IPO计划暂缓。

图源:东方财富网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方面或许与政策监管趋严、蚂蚁集团上市搁浅在前有关,另一方面,新规要求,在线贷款机构向银行发放的任何贷款,至少要占到贷款总额的30%。他们还必须提供50亿元的注册资本,才能提供跨省在线贷款业务。而在这些新规方面,京东科技彼时或许并不“合规”,因此京东科技才知难而退。

结语

众多以P2P模式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暴雷甚至销声匿迹、蚂蚁集团上市搁浅,京东科技屡次冲击IPO却无功而返,都预示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向已变,在监管重压之下,没有多少企业能够独善其身。而市场到底呼唤什么样的数字科技金融企业?京东科技未必就是那个最优解。

虽然京东科技此番再战资本市场,甚至有可能会先于蚂蚁集团上市,似乎并不值得惊喜。一方面,京东科技成为诈骗、投诉重灾区,以及被监管部门列为重点监管对象的行业风险尤在,这些风险像是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让京东科技陷入无底深渊。

另一方面,其头顶数字科技企业的“帽子”,却面临科技成色不足、商业模式本质未变的各种质疑,即使其成功上市,恐怕也没有多少投资者买账。

总而言之,再次冲击IPO的京东科技,目前或许尚无胜算。其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也很远。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